故宮直入新竹,新竹蘊含故宮!
故宮文物的美藝,週末饗宴在新竹!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新竹市政府、財團法人平等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新竹竹風扶輪社、IC之音.竹科廣播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立錡教育基金會、禹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甘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鴻柏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振崑汽車車體股份有限公司、冠良營造廠有限公司
                                      昌聖建設有限公司、龍穴酒坊有限公司、昇頂實業有限公司
                                      立傑科技有限公司、佳音英語-西門分校、旺宏電子中華文化研習社
演講時間:106年3/4、3/11、3/18、3/25 (週六) 下午2:30 ~ 4:30 共四場

演講地點:新竹市文化局三樓演講視聽室(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5巷1號) 每場106人
講    師: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深專長講師 4位
活動特點:免費,適合1.家長陪孩子 2.老師帶學生(國小三年級以上) 3.一般民眾 參加

 106年
日期 
 講 題   演 講 大 綱   講 師
 3月4日
(週六) 
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 在科學未發達時,人類許多工作都要
依靠動物的協助、動物也是食物來源
,因此豢養的牲畜成為人類重要夥伴
,進而產生出深厚的感情。人們把這
份認知表達在各種文物上。讓我們從
故宮文物中體認這人與動物的情誼吧
孫若澂
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3月11日
(週六) 
勤修無逸─
談歷史上的嘉慶帝
嘉慶皇帝在歷史上常被視為個性軟弱
,身處於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本演
講將透過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檔案文
獻與書畫器物等文物,重新探討嘉慶
皇帝其人其政,進而重新並正確掌握
歷史上的嘉慶皇帝。
鄭永昌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處 研究員
 3月18日
(週六) 
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 老祖先的智慧,從生食、熟食,改變
了飲食文化。從粗陶、青銅、漆器改
變了器型。人類因為風俗習慣,祭祀
禮儀,不斷的學習與追求。在良辰、
美景、賞心、悅目、品茶、談禪中,
悟到了真諦。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不
論販夫走卒,文人雅士,「食」還是
最重要的主題。
熊玲玲
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3月25日
(週六) 
人造自然的光彩 玻璃是生活中隱微卻又重要的物質,
玻璃的科學知性,開啟我們的美學感
性,藉著賞析「若水澄華—院藏玻璃
文物特展」,掀起皇室收藏玻璃器的
帷幕,認識玻璃的歷史發展並窺探中
西文化的交流對話!
郭奕蘭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

3月4日(週六)『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   孫若澂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一場,由孫講師以『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拉開序幕。故宮中的動物要怎麼看呢?一看文物本身,二視作者感情,三感受象徵意義。

    孫講師首先談到”牛”,中華文化以農為本,從青銅犧尊、耕織圖到牧牛詞,處處可見牛的身影。除了描繪牛的神態與跟人之間的情感,也有文人以自由自在的牛與被環套束縛的牛,影射不願出仕的心意。第二談到”馬”,有瘦骨風稜的汗血千里馬,也有唐朝時肥美圓潤的馬。也不乏以駿馬良駒來暗指自身風骨堅定不移。”羊”多與福泰之寓意有關,三陽(羊)開泰、九陽(羊)啟泰,求安平之意立現。而”雞”除了諧音吉之外,也出乎意料的代表文、武、勇、仁、信等五德。

    故宮文物中就像動物園一般,牛、馬、羊、雞,還有犬、貓、鷹、猴…等等,不可勝數,可見動物與人類的連結之深。孫講師細細講解其中故事、象徵、畫法,並搭配詩詞講解,令人回味無窮。

1.jpg  

================================================

3月11日(週六)『勤修無逸─談歷史上的嘉慶帝』   鄭永昌 先生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二場以『勤修無逸一談歴史上的嘉慶帝』為題。鄭講師以院藏檔案文獻與書畫器物等文物,研究嘉慶皇帝其人其政,進而重新正確地講述嘉慶皇帝的一生。

    嘉慶帝幼時,接受乾隆皇帝安排朱珪傳授塾讀,在他的薰陶下,奠定了嘉慶帝治國的根基。於正式登基後,更展現出對祖宗法度遵行不悖,也與乾隆皇帝身邊形體相隨,展現仁孝的親情。在治國方面,對清廉良臣奬勉有嘉,如大力嘉獎掃蕩東南沿海海盜有功的李長庚大臣;亦對貪瀆奸臣嚴懲、不留情面,如對大臣和坤嚴辦等事蹟。

    在鄭講師敘述引導下,從歷史文物上看到了嘉慶帝在親情及君臣及治國上的作風,完全顛覆了先前常被視為個性軟弱的形象,身處於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也對清朝統治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功蹟。

2.jpg

================================================

3月18日(週六)『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   熊玲玲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三場演講,邀請到故宮資深講師 熊玲玲 女士,為我們講述「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從數千年前開始,人們就開始製作器具,為了祭祀、也為了飲食使用,民以食為天,終究還是人的根本。

    熊講師從彩陶文化說起,水波紋、魚紋展現了人依水而生的情況。商周進入青銅器,以青銅為祭祀禮器,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著名的毛公鼎上有最長的銘文,散氏盤則是第一部契約書。之後出現漆器、瓷器,又進一步在顏色、作法及畫法上做變化,創造了青瓷、白瓷、琺瑯瓷等型態彩瓷。

    人類因為風俗習慣,祭祀禮儀,不斷的學習與追求。在良辰、美景、賞心、悅目、品茶、談禪中,悟到了真諦。透過熊講師為我們細細講述歷代器皿的變化,讓我們領略文物之美。

3.jpg

================================================

3月25日(週六)『人造自然的光彩』   郭奕蘭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最後一場,由郭奕蘭講師壓軸,以『人造自然的光彩』為題,講述”玻璃”的歷史、故事與文物。玻璃是個一體兩面的素材,歷史之悠久,甚至可追溯到西元前。郭講師先以博物館為引領,台北故宮、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等,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大量玻璃為素材,製造出吸睛的地標、投射的光影或迷人的線條。

    以文物上來看,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中,玻璃是歐洲文化的產物,但其實亞洲既有製陶的技術,又有青銅冶煉的知識,已具備製作玻璃的基礎技術,發現戰國時代的琉璃珠可以佐證。在清代康雍乾時期中西文化交流較為頻繁,可見各式玻璃文物的展現。有小巧的鼻煙壺、修容盒,到較大點的瓶器與渣斗;搭配玻璃胎畫琺瑯的工藝、內畫的技法與套色雕刻的巧思,創造出中西合併的風格。

    “玻璃”,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現今也不斷發展出更多變化與精細的用途。由郭講師生動的講解與引領,搭配中西文物與繪畫,讓我們以新的角度看到人造玻璃的自然光彩,也為今年度的『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畫下完美句點。

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等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