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親近故宮系列演講.jpg    

 

 99年 日期 講題 講師
  1月16日 爺兒們的文玩,仕女們的妝扮 熊玲玲 講師
  1月30日 從典雅到華麗 張恩琪 講師
  2月27日 當西方遇見東方─老外看中華文物 沈麗民 講師
  3月13日 天馬行空畫神駒 廖淑梅 講師
  3月20日 再現雍正─其人其事其品味 黃尹萍 講師

●●●●●●●●●●●●●●●●●●●●●●●●●●●●●●●●●●●●●●●●●●●●●●●●

99年1月16日 

    『爺兒們的文玩,仕女們的妝扮』 熊玲玲 講師

一、文人雅士的收藏、賞畫和行樂。二、名門仕女的才藝、修容和裝扮

   第一場合圖(改) 

    文房雅玩的提倡得力於北宋中葉的文人團體,如宋四大家歐陽修、蘇軾、米芾、蔡襄、黃庭堅等。他們不僅在政治、文學上有重大建樹,同時也是書畫家、鑑賞家。開啟了文房清玩的慨念,更熱衷古器物的收藏及賞玩。文玩不限質材,舉凡製作精巧、風格獨特,無不可視為珍物;古代文人浸在書畫之外,日常器、文房用具也同樣能表現其品味的高雅,出遊也不忘隨身攜帶袖珍小品把玩。可見文玩已不純粹是擺飾,更兼具與文人生活作息的密切關係。在我國工藝品中,有相當的價值和地位。﹝周禮﹞有所謂﹝八材﹞: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優良的工匠,往往善於擇材,能順應材料的特性、形態的運用,巧思創作出玲瓏精巧,便於觀賞和收藏的藝術品。不僅質地繁複,題材也廣泛,詩詞文學、民俗故事、傳奇人物、吉祥圖案等都能具體的表現在方寸之間。除可為文人把玩、陳設外,亦作為往還饋贈之物。文玩的收藏原為帝王之家的習尚,如南朝梁元帝和南唐李後主。至宋徽宗時秘府所藏更為珍品,宋代文人的賞玩偏向自然樸素,器物呈現單色、不以刀斧雕琢為尚;唐代以炫麗華貴為主,元、明、清代各有其文化、品味及特色的不同。

元朝:

文人雅士著重神韻內涵的提升,元代文玩賞鑑繫於兩大因素:一是當時文人的地位,一是工藝技術的發展。在元人制度中,凡為匠戶者在待遇上較儒生優渥,因此元代匠戶中有許多實為文人出身。淪入匠籍的文人在裝飾工藝上的成就因而影響到收藏的品味。游牧民族的貴族對工藝品的嗜好多傾向於色彩鮮豔,裝飾華麗,漆器也因而有長足的進展。此外,印章雕刻也成了文人自行執刀雕刻的風氣。印章在我國已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元以前印章的質材以銅印、玉印為主,到了元末倡刻石印。此後一方印章從篆文到雕成都由文人一手完成,「治印」成為一項特殊的文化藝術。

明、清朝:

   明、清兩朝,收藏走上復古精雕細琢的工藝上。加上清初帝王喜好,陸續製出題材典雅的藝術品,其中有不少是文房清玩。明清文玩與宋代的興味又有不同,宋代的美感是氣韻生動與自然和諧。明、清凡合於美感要求者為「雅」,不入其法眼者為「俗」。精工雕琢之餘,各種質材的天然形狀,也是巧匠們最常花費的心思所在。

多寶格

明朝文人的筆記小說裡常看到他們結伴郊遊與山宿在外,享受大自然中的名山勝水,出門必帶「備具匣」以便山宿外用。在清朝可以說是皇帝的百寶箱,皇帝的玩具箱,這種匣屜多以輕木為之,外加皮包厚漆【多、寶】:可謂古今中外,共聚一堂           【擁有者】:文玩多寶格在清朝是為皇室的專利。

清代前期,世際昇平、雍正講究端莊秀雅,器物要有皇家的氣勢。乾隆篤好風雅,不但對於典制禮器頗多關注,文玩燕閒之器亦能摩撫諦玩。於是由內務府造辦處下,各作坊經營各項工藝,以為宮廷陳設或供書齋清賞,其中以多寶格匣櫃的巧妙設計和豐富的內容最令人嘆為觀止,可視為清廷工藝之集大成。

  文玩中的玉器在清宮中收藏佔有極重的份量(大概80%),乾隆酷愛玉雕藝術,另一方面當時我國疆域已擴及新疆,而新疆是產玉的地方,所以大量的玉材湧入宮中內務府造辦處,作坊以江南蘇州、杭州、揚州為主要製作地。

 仕女古時稱「仕女」應該氣質高貴,具有相當學養,更要宜富秀色。在中國繪畫中、仕女畫是屬於人物畫的ㄧ部份,古今往來的人物畫家很多擅長仕女畫作。仕女畫在早稱作「綺羅人物」春秋戰國青銅壺紋飾中、西漢馬王堆的帛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三國曹不興「曹衣出水」式的線描;這種新技法,直接影響了初唐畫家張萱、周昉(仕女畫家),五代南唐周文矩、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李公麟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為題材),元代趙孟頫、錢選的仕女畫,可稱高古細潤。明初四家中文徵明、唐寅、仇英也都擅長仕女畫。清初仕女畫被認為是「習者之流」的作品,文人雅士不肖為。入清以後受到西洋傳教士的影響,仕女寫真畫像較流行。

妝扮:脩容(粉妝)、服飾、髮飾、及佩戴的珠寶首飾。

   女人最重視的地方就是修容,在宮中亦是一筆大開銷,富裕百姓家也不例外,其次髮型、髮飾的變化。宮中的女人每天都花費大量的心思和時間梳妝打扮,漢武帝第一次見到歌伎衛子夫,被她烏黑的頭髮吸引,納入後宮。魏文帝的甄皇后髮式一日一換。唐朝女人們的髮型髮式,更令人眼花撩亂。明朝:風氣追古、仿古沒什創新。清朝因滿人文化,變化較大。清首飾:旗頭─扁方、步搖、簪與釵,鈿子─鈿花,金約、領約、彩帨,耳飾─耳環、耳墜,遮眉勒,指甲套。

琳瑯珠玉的質材:珍珠、東珠、玉、翡翠、瑪瑙、珊瑚、紅寶、藍寶、碧璽、綠松石、

中國幅員遼闊,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共居,在不同平原、草原上生活的人,為了因應當地環境與氣候,因而生活上的文化就各有其差異性及特色。

 

參考書目:故宮月刊 。遠流出版 。 

●●●●●●●●●●●●●●●●●●●●●●●●●●●●●●●●●●●●●●●●●●●●●●●●

99年1月30日 

    『從典雅到華麗』 張恩琪 講師

從陶瓷的質地、色澤、與造型中,可以充分看到我們老祖先的智慧和他們對美的追求,其中﹝宋瓷﹞尤令人難忘懷,它那端莊的造型,滋潤的釉色,典雅的氣質,愈看愈令人陶醉。這堂課就想帶大家由典雅的單色釉瓷器到精、奇、巧的華麗彩瓷中去遊歷。此時你所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器物而已,它是智慧的結晶,藝術的昇華,『美』的饗宴。

 第二場合圖(改) 

●●●●●●●●●●●●●●●●●●●●●●●●●●●●●●●●●●●●●●●●●●●●●●●●

99年2月27日 

    『當西方遇見東方─老外看中華文物』 沈麗民 講師

藉由導覽外籍貴賓經驗,透過不同的觀賞角度與文化背景,重新探討詮釋並認識中華文物內涵,進而以更開放的胸襟接受東西方的文化異趣。

page03.jpg 

●●●●●●●●●●●●●●●●●●●●●●●●●●●●●●●●●●●●●●●●●●●●●●●●

99年3月13日 

    『天馬行空畫神駒』 廖淑梅 講師

 中國自古以來畫馬的作品多不勝舉,歷代都有名作產生。從支遁的「貧道愛其神駿之性耳!」道盡了馬在中國藝術所代表的哲理精髓,九方皋相馬直取神駿而忘糟粕更是中國文人畫的濫觴。郎世寧的《百駿圖》將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光影、透視法結合,深深地影響了清代宮廷繪畫,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新美學。

第四場合圖(改)   

        天馬行空話神駒            主講:廖淑梅    

由人、馬互動“嗅”時代風格與審美觀

前言:

早在新石器時代,騎馬狩獵的景象已出現在崖壁上,商周時期也有人騎馬的雕塑出現,而更令人舉世震撼的 – 就屬秦王墓中的兵馬俑,其軍事裝備中有圉人、騎兵、多匹馬拉的馬車與戰車出現,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馬在軍事的重要已不待多言。現在我們從歷代不同造型的馬來探討各時代美學觀念以及馬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一)漢馬:驃悍威武

馬的造型以反映帝國陽剛之美為主。

漢武帝喜歡駿馬,因此派張騫出使西域搜求名馬,而且還有<天馬歌>之作。詩中流露出國威遠播、氣壯山河的豪情。所以當時畫馬多以人馬、名馬、狩獵、出行、馬車…等題材,此時馬附屬於人物畫範圍。

 

(二)唐馬:壯碩富麗

- 開國皇帝李世民對馬的愛好,見之于昭陵墓前六駿之浮雕。馬是人類的知音。唐太宗至死仍念念不忘與他出生入死的駿馬,可見雙方相知相惜之深。

- 到太平盛世:馬由作戰工具變成貴族寵物,同時也進入民眾生活之中,養馬在唐代非常普及。因此畫馬偏重對馬本身之描繪,例如:調習、散牧、浴馬、舞馬….等,已將馬提昇為繪畫主題的地位,所以描繪精細。當時貴族好豐美華麗的習尚,馬多肥壯,不但馬披金戴銀,並教以優良的步伐甚至舞蹈,故唐馬特別雄壯具有華貴優美的風韻。

- 長安、洛陽:國際大都市

李白:<將進酒>;〈少年行〉:

杜甫:<房兵曹胡馬>;<麗人行>與<兵車陣>

鄭畋:<馬嵬坡> 

-唐以後 – 畫馬不再有往日風光

自宋火器出現,馬漸從戰場失勢後,也使得馬在繪畫中失去往日的風光。

 

(三)宋、元、明、清時期,對畫馬的新見解

(a)文人畫馬

○蘇東坡論畫馬<淨因院畫記>

○李公麟創白描逸趣

○趙孟頫的復古風

○點景或宣敘情懷

(b)遊牧民族

○遼、金族之人馬:犁鼻裂耳、薙髮、海東清

○元世祖出獵圖

(c)西學東漸與畫家郎世寧

 

結論:

漢馬雄威,唐馬富麗,宋元之後,文人馬的自然姿態,在在都說明了自古以來馬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同時也深深影響了文人畫審美的觀點,使我們的繪畫呈現出多元的面貌。然而自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發明各種交通工具:火車、汽車等等各種“鐵馬”取代了過去“以馬代步”的地位,馬與人的關係也漸疏遠,即令如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馬和人的關係仍然密不可分。我們可以從耳熟能詳的成語中來證明,例如,稱讚人的“龍馬精神”和酒令時的“八匹馬呀!”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不知安慰了我們多少人的心靈。


●●●●●●●●●●●●●●●●●●●●●●●●●●●●●●●●●●●●●●●●●●●●●●●●

99年3月20日 

    『再現雍正─其人其事其品味』 黃尹萍 講師

從「天下第一閑人」到「閑人不是等閑人」,從「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到「......做蠢了,著另改做。」「......要精心細緻。」雍正其人、其事、其品味,「再現雍正」說給你聽,秀給你看。

故宮第五場合圖.jpg  

雍正,一個在歷史上風評迥異的皇帝,正史中的他,是講求實際、品味高、承先啟後的英明君主,而民間傳說的他卻是一位多疑、殘酷、刻薄寡恩的統治者,而我們則在他留下的文物中尋找蛛絲馬跡,來了解這位皇帝老爺的個性與處事風格。

在他傳承的文物中數量最為可觀的即是那數十萬字的「硃批奏摺」,足可見雍正的勤政,從字裡行間亦可發現雍正皇帝對忠誠的臣子關懷備至,即使田文鏡已七十多歲,雍正還是替他尋求藥方,為的就是希望能讓這個忠臣能有個兒子、留下香火。

雍正留下的瓷器、琺瑯等大多融合了東西方的風格,由此可知這個老頭子並不是個食古不化之人,而是個勇於革新的皇帝。剛毅果決、賞罰分明、肅貪養廉、掃除頹風,造福了當時的人民,而他的好學、務實、節儉、勤快,從他的一方印章─『兢兢業業』即可見,而這也是現代的我們應該要學習的。雍正皇帝還鐫刻了一方寶印─『為君難』,時時刻刻惕勵自己,秉持君主的準則,身為君主應該做、必須做的事,因而造就了清朝康雍乾的盛世。

故宮閉幕式

故宮閉幕式合圖.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平等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