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直入新竹,新竹蘊含故宮!
故宮文物的美藝,週末饗宴在新竹!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新竹市政府、財團法人平等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新竹竹風扶輪社、IC之音.竹科廣播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立錡教育基金會、禹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甘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鴻柏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振崑汽車車體股份有限公司、冠良營造廠有限公司
昌聖建設有限公司、龍穴酒坊有限公司、昇頂實業有限公司
立傑科技有限公司、佳音英語-西門分校、旺宏電子中華文化研習社
演講時間:106年3/4、3/11、3/18、3/25 (週六) 下午2:30 ~ 4:30 共四場
演講地點:新竹市文化局三樓演講視聽室(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5巷1號) 每場106人
講 師: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深專長講師 4位
活動特點:免費,適合1.家長陪孩子 2.老師帶學生(國小三年級以上) 3.一般民眾 參加
106年 日期 |
講 題 | 演 講 大 綱 | 講 師 |
3月4日 (週六) |
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 | 在科學未發達時,人類許多工作都要 依靠動物的協助、動物也是食物來源 ,因此豢養的牲畜成為人類重要夥伴 ,進而產生出深厚的感情。人們把這 份認知表達在各種文物上。讓我們從 故宮文物中體認這人與動物的情誼吧 ! |
孫若澂 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
3月11日 (週六) |
勤修無逸─ 談歷史上的嘉慶帝 |
嘉慶皇帝在歷史上常被視為個性軟弱 ,身處於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本演 講將透過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檔案文 獻與書畫器物等文物,重新探討嘉慶 皇帝其人其政,進而重新並正確掌握 歷史上的嘉慶皇帝。 |
鄭永昌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處 研究員 |
3月18日 (週六) |
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 | 老祖先的智慧,從生食、熟食,改變 了飲食文化。從粗陶、青銅、漆器改 變了器型。人類因為風俗習慣,祭祀 禮儀,不斷的學習與追求。在良辰、 美景、賞心、悅目、品茶、談禪中, 悟到了真諦。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不 論販夫走卒,文人雅士,「食」還是 最重要的主題。 |
熊玲玲 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
3月25日 (週六) |
人造自然的光彩 | 玻璃是生活中隱微卻又重要的物質, 玻璃的科學知性,開啟我們的美學感 性,藉著賞析「若水澄華—院藏玻璃 文物特展」,掀起皇室收藏玻璃器的 帷幕,認識玻璃的歷史發展並窺探中 西文化的交流對話! |
郭奕蘭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 資深導覽志工 |
================================================
3月4日(週六)『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 孫若澂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一場,由孫講師以『故宮文物中的動物園』拉開序幕。故宮中的動物要怎麼看呢?一看文物本身,二視作者感情,三感受象徵意義。
孫講師首先談到”牛”,中華文化以農為本,從青銅犧尊、耕織圖到牧牛詞,處處可見牛的身影。除了描繪牛的神態與跟人之間的情感,也有文人以自由自在的牛與被環套束縛的牛,影射不願出仕的心意。第二談到”馬”,有瘦骨風稜的汗血千里馬,也有唐朝時肥美圓潤的馬。也不乏以駿馬良駒來暗指自身風骨堅定不移。”羊”多與福泰之寓意有關,三陽(羊)開泰、九陽(羊)啟泰,求安平之意立現。而”雞”除了諧音吉之外,也出乎意料的代表文、武、勇、仁、信等五德。
故宮文物中就像動物園一般,牛、馬、羊、雞,還有犬、貓、鷹、猴…等等,不可勝數,可見動物與人類的連結之深。孫講師細細講解其中故事、象徵、畫法,並搭配詩詞講解,令人回味無窮。
================================================
3月11日(週六)『勤修無逸─談歷史上的嘉慶帝』 鄭永昌 先生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二場以『勤修無逸一談歴史上的嘉慶帝』為題。鄭講師以院藏檔案文獻與書畫器物等文物,研究嘉慶皇帝其人其政,進而重新正確地講述嘉慶皇帝的一生。
嘉慶帝幼時,接受乾隆皇帝安排朱珪傳授塾讀,在他的薰陶下,奠定了嘉慶帝治國的根基。於正式登基後,更展現出對祖宗法度遵行不悖,也與乾隆皇帝身邊形體相隨,展現仁孝的親情。在治國方面,對清廉良臣奬勉有嘉,如大力嘉獎掃蕩東南沿海海盜有功的李長庚大臣;亦對貪瀆奸臣嚴懲、不留情面,如對大臣和坤嚴辦等事蹟。
在鄭講師敘述引導下,從歷史文物上看到了嘉慶帝在親情及君臣及治國上的作風,完全顛覆了先前常被視為個性軟弱的形象,身處於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也對清朝統治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功蹟。
================================================
3月18日(週六)『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 熊玲玲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第三場演講,邀請到故宮資深講師 熊玲玲 女士,為我們講述「時代煙雲 用器風情」。從數千年前開始,人們就開始製作器具,為了祭祀、也為了飲食使用,民以食為天,終究還是人的根本。
熊講師從彩陶文化說起,水波紋、魚紋展現了人依水而生的情況。商周進入青銅器,以青銅為祭祀禮器,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著名的毛公鼎上有最長的銘文,散氏盤則是第一部契約書。之後出現漆器、瓷器,又進一步在顏色、作法及畫法上做變化,創造了青瓷、白瓷、琺瑯瓷等型態彩瓷。
人類因為風俗習慣,祭祀禮儀,不斷的學習與追求。在良辰、美景、賞心、悅目、品茶、談禪中,悟到了真諦。透過熊講師為我們細細講述歷代器皿的變化,讓我們領略文物之美。
================================================
3月25日(週六)『人造自然的光彩』 郭奕蘭 女士
2017『親近故宮系列演講』最後一場,由郭奕蘭講師壓軸,以『人造自然的光彩』為題,講述”玻璃”的歷史、故事與文物。玻璃是個一體兩面的素材,歷史之悠久,甚至可追溯到西元前。郭講師先以博物館為引領,台北故宮、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等,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大量玻璃為素材,製造出吸睛的地標、投射的光影或迷人的線條。
以文物上來看,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中,玻璃是歐洲文化的產物,但其實亞洲既有製陶的技術,又有青銅冶煉的知識,已具備製作玻璃的基礎技術,發現戰國時代的琉璃珠可以佐證。在清代康雍乾時期中西文化交流較為頻繁,可見各式玻璃文物的展現。有小巧的鼻煙壺、修容盒,到較大點的瓶器與渣斗;搭配玻璃胎畫琺瑯的工藝、內畫的技法與套色雕刻的巧思,創造出中西合併的風格。
“玻璃”,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現今也不斷發展出更多變化與精細的用途。由郭講師生動的講解與引領,搭配中西文物與繪畫,讓我們以新的角度看到人造玻璃的自然光彩,也為今年度的『親近故宮系列演講』畫下完美句點。